行业热点
Article
首页 > 行业热点
公司深度圣湘生物(688289):深耕分子诊断领域,平台化可期,步入高增长轨道

发布者:IVD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30

点击:73

核心观点


分子诊断行业在新冠疫情后迎来高速发展

在基础建设方面,新冠疫情三年,分子诊断技术成为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普及。PCR实验室从疫情前的2000多家,最高增长到1.4万家,目前活跃的实验室还有7000多家。PCR实验室的快速增长为常规分子检测项目开展提供契机。

从需求角度看,分子诊断是当代“精准医学”发展的基础,临床精准用药的理念也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这种背景下,常规分子检测项目,如病毒性肝炎、生殖道感染检测、HPV检测有望提高渗透率,实现快速下沉,而新项目也层出不穷,不断增加,如当下由于“免疫负债”而感染传播力度较大的呼吸道感染检测、肿瘤甲基化检测、肿瘤早筛检测等,检测项目会越来越丰富。

从检测技术角度看,PCR、NGS等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分子POCT设备、分子全自动一体化设备也在不断迭代,分子检测的时间更短、检测流程更便捷,从而也越来越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我们预计分子诊断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参考头豹研究院数据,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5亿元。未来随着中国传染病、癌症、遗传病等领域分子诊断技术的普及,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277亿元,2021-2024年CAGR将保持在27%。

圣湘生物:策略+技术+产品+渠道协同,打造先发优势,助推公司成为国内分子诊断行业的头部企业

圣湘生物成立于2008年,深耕分子诊断行业十多年,研发了传染病防控、妇幼健康、血液安全、癌症防控、伴随诊断、农牧科技等一系列性能产品1000余种,可提供各类检测服务2200余项,形成了集试剂、仪器、测序服务、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分子实验室共建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

(1)公司创始人戴立忠先生为国际分子诊断领域领军人物,归国创业后,带领公司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在样本处理方面,公司的磁珠法提取技术和一步法核酸提取技术优势突出,灵敏度更高,检测时间更短。

(2)在产品策略上,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需求深度把握,针对下游客户PCR实验室产能利用率不足、设备采购支付意愿不强等现状,构建更合适的整体解决方案,试剂产品设计更具有兼容性,兼容市场上主流的荧光PCR仪,兼容提取试剂等。

(3)在渠道建设上,公司构建了由经销商服务团队(公司专业培训)、遍布全国各地的一线服务工程师、经验丰富的二线技术工程师、客户服务部下设的技术中心、生命科学研究院组成的“五级”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服务意识强、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团队。

圣湘生物:呼吸道检测保持快速增长,带动公司整体业绩高速增长,业绩增长确定性高

公司呼吸道检测解决方案竞争优势大,目前仍保持非常快速的增长趋势,预计2023年实现收入超4亿元(预计占2023年试剂收入50%以上),较2022年实现数倍增长。我们预计2023-2025年将分别实现4.20/7.98/11.97亿元,2024-2025年在2023年高增长基础上仍能实现90%和50%的高增长。

投资建议

我们预计2023-2025收入有望分别实现10.10亿元、15.75亿元和21.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84.3%、56.0%和39.5%,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3.60亿元、3.24亿元和4.7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81.4%、-10.0%和45.9%。由于2023年存在较多的非经常性损益,预计2023-2025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84亿元和4.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5.6%、250.1%和52.4%。考虑到公司是深耕国内分子诊断领域多年,公司在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以及产品性能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且新冠疫情期间积累了较多的利润(账上现金类资产约48亿元),疫情后公司常规业务恢复,公司整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I 风险提示

呼吸道感染检测试剂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HPV筛查市场增长不及预期风险。

分子诊断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目录 

              主要内容              

成立15年,深耕分子诊断领域,成为行业领军企业

1.1 技术先进、产品丰富,打造平台型IVD企业

圣湘生物成立于2008年,公司以推动基因技术高精化、简便化、自动化、移动化、系统化“五化”建设为核心,自主开发了高精度“磁珠法”、快速简便“一步法”、通用型“全自动统一样本处理”“POCT移动分子诊断”等一系列核心技术,构建了荧光定量PCR、多重PCR技术、基因芯片、基因测序、移动分子诊断、核酸质谱、免疫检测、生物信息等一系列技术平台,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近60项。

公司全力打造精品工程,研发了传染病防控、妇幼健康、血液安全、癌症防控、伴随诊断、农牧科技等一系列性能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1000余种,可提供各类检测服务2200余项,形成了集试剂、仪器、测序服务、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分子实验室共建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

产品布局:公司产品主要分为设备和试剂,也提供第三方检测服务。目前检测项目主要包括乙肝、艾滋、生殖感染、呼吸道感染、儿科感染等,同时配套全自动核酸提取系统、全自动分杯分液处理系统、POCT分子诊断系统、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等。同时,公司也在肿瘤检测、甲基化检测等方面做技术储备。

收入结构:从公司的收入结构来看,新冠疫情三年对公司的影响较大,疫情前公司收入体量不足5亿,疫情期间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需求大增,拉动公司收入体量在2022年达到了64.5亿元。疫情消退后,公司收入结构回归常规业务,2023年上半年,公司实现收入4.28亿元,其中试剂3.15亿元(其中呼吸道感染试剂1.5亿元),仪器0.77亿元,服务收入2900万,其他收入700万元。

1.2 受益于新冠疫情,盈利能力大增

从公司整体收入和利润水平看,公司充分受益于新冠疫情,且疫情结束后,公司常规业务仍保持高速增长,远超2019年水平。公司2022年度实现营业总收入 64.50亿元,同比提升42.88%;实现归母净利润19.37亿元,同比下降13.64%;实现扣非净利润18.35亿元,同比下降14.70%。2023年上半年,公司收入4.28亿元,远超2019年同期水平1.67亿元。

从公司毛利率看,2020年毛利率最高,2020-2022年这三年由于疫情类产品价格下降而毛利率下降,2023年常规业务恢复后,公司毛利率又继续回升,也高于疫情前的2018年和2019年。

从公司销售净利率看,2020年以来均维持在较高水平,2020-2022年主要是因为疫情产品需求旺,销售费用少,整体的利润率高,而2023年的销售净利率高则主要是由于公司经营外的财务收入(如利息收入、公允价格变化)增加导致,但长远来看,公司的销售净利率水平也将回归到行业水平。

公司大力投入研发,加大并购步伐

截至2023年上半年,公司研发人员共478人,占公司总人数的23.42%。2023年上半年,研发投入约1.03亿元,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3.87%。公司对研发的投入不仅体现在费用上,也体现在上市公司股权激励考核目标的设置上。公司2023年4月设置的股权激励考核目标,为达到对化学发光技术平台的促进作用,考核期内设置了产品项目数的考核。公司2021年的股权激励方案同样对每年的新增项目数有考核。

公司近几年并购节奏也较快,利用资金优势,快速补齐公司其他技术短板。

(1)参股真迈生物,进入基因测序仪领域。2021年,公司以合计2.55亿元取得真迈生物14.77%的股权,成为真迈生物的第二大股东,后于2023年9月将1.01%股权以3,000万元的对价转让给关联方湖南湘江圣湘生物产业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此次交易完成后,公司持有真迈生物的股权由12.91%降至11.90%。

(2)收购深圳安赛,进入电化学发光领域。2023年5月,公司公告与产业基金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圣湘安赛,圣湘安赛通过股权转让、增资等方式投资深圳安赛,投资完成后,圣湘安赛持有深圳安赛68.207%的股权。

(3)海外市场,圣湘生物还开展或深化了与英国QuantuMDx团队、加拿大Sepset公司、美国First Light Diagnostics团队的合作,在POCT、脓毒症、药敏等前沿细分领域的布局。

1.3 公司管理层稳定,经验丰富

股权结构:公司实际控制人为戴立忠先生,股权结构稳定。截至2023年12月20日,戴立忠先生直接持有公司32.29%的股权,通过湖南圣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控制公司6.32%的股权,戴立忠先生、湖南圣维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湖南圣维鼎立管理咨询中心以及湖南圣维华宁管理咨询中心为一致行动人关系,合计持有公司股份约41.14%。

公司董事长戴立忠先生为国际分子诊断领域领军人物,为改变国内严峻的传染病、癌症等重大疾病防治形势,以及打破行业进口垄断,于2008年从海外归国创办圣湘生物,带领团队自主研发了一系列应用于疾病精准预防、诊断、治疗的国际领先核心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优秀奖等国家级重大奖项20余项,推动国内行业技术赶超国际一流水平,有力打破进口垄断,使过去用不起、用不好的基因技术正在变成老百姓用得起、用得好的惠民服务。

公司核心高管层也具有多年诊断领域、临床领域、财会领域或管理领域经验,曾在行业内知名企业如雅培、索灵、达安基因等公司工作多年,带领公司不断前进。

2 PCR基础建设疫情间加速,分子诊断快速发展

2.1 PCR实验室数量增多,分子诊断市场空间大

现代医学正经历着从标准化医学向个体化医学的转变。个体化医学是一种新兴的医学模式,主要从基因层面对疾病进行预警、诊断、预后评估和用药指导,以达到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的目的。分子诊断是个体化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分子诊断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检测受检个体或其携带的病毒、病原体的遗传物质的结构或表达调控的变化水平,为疾病的防治、预测、诊断、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信息和决策依据。

我国的分子诊断行业主要经历了三个技术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80年以后开始的遗传病的基因诊断,采用分子杂交技术进行检测;第二个阶段是1990年之后以普通PCR技术为基础的分子诊断,由于污染问题叫停之后发展到实时荧光PCR技术的应用,可检测多种DNA和RNA,进行定性或定量分析;第三个阶段是目前以实时荧光PCR技术为主、测序技术和基因芯片技术并行发展的阶段,分子诊断开始从关注单个基因转向关注多基因乃至整个基因组,从单一病原体检测转向多种病原体同时检测。

疫情促使分子诊断普及,分子诊断市场占比快速提升,成为体外诊断第二大细分板块。根据中国医疗器械蓝皮书,2020年我国体外诊断市场中免疫诊断占比约36%,生化诊断占比约18%,分子诊断占比约19%,上述三类合计占据了超过70%的市场份额,其中分子诊断是增速最快的细分市场,超越生化诊断成为第二大细分板块。分子板块也是IVD细分领域里增速最快的,行业增速预计达到20%以上。

根据头豹研究院,全球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50亿美元增长至2021年90亿美元,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增长到122亿美元,2021-2024年保持CAGR约11.3%。

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5亿元。未来随着中国传染病、癌症、遗传病等领域分子诊断技术的普及,市场规模仍将保持高速增长,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277亿元,2021-2024年CAGR将保持在27%。

国内厂家分子诊断与进口厂家差距较小 

从分子诊断产业链看,上游原料主要有酶、引物、探针和底物的分子检测原料和仪器元件等,中游为核酸样本保存试剂、核酸提取试剂、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商和PCR仪、测序仪等设备生产商,下游是试剂和仪器的使用者,包括高校、科研机构、药企、CRO、医院、第三方医学实验室、血站、体检中心等。

从国产替代的进展看,原料还主要是由国外厂家提供,但国内分子诊断头部企业均有做相关重要引物、探针的研发,确保不会受制于人。设备方面,无论是测序仪还是PCR仪基本都实现了国产替代。在试剂开发环节,大部分试剂盒也都实现了国产。

PCR实验室数量快速增长,分子诊断检测的可及性提高

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在此次新冠疫情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全国各地也建立了很多的核酸检测的PCR实验室。2023年2月,卫健委临检中心发布了最新的新冠核酸检测室间质评报告,报告显示此次质评总共参加的实验室达到了7568家,一定程度上涵盖了所有的新冠病毒检测实验室,即可以认为疫情后国内活跃的PCR实验室数量仍有7568家。

新冠疫情前,PCR实验室少,很多医院不具备分子诊断检测能力,疫情后PCR实验室场地、仪器设备以及人员等条件基本齐备,行业内的厂家如圣湘生物、明德生物也积极寻找机会,为各地各级医疗机构提供PCR实验室转型全套解决方案,从检测现状、项目的检测量预期情况、院内申请流程、主管部门申请/备案流程、检测项目方法、诊疗指南、临床应用、报告解读、面临挑战等全流程讲解。

2.2 常规检测项目渗透率提升,特色检测项目层出不穷

作为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分子诊断技术具有精准、快速、简便等特点,能够有效指导疾病预防预测、精准诊断、精准治疗,是当代“精准医学”发展的基础。分子诊断目前发展较快的领域集中在针对DNA和RNA也就是基因检测方面,从早期的主要应用于传染性疾病检测拓展到现在的肿瘤个体化诊疗、血液筛查、产前筛查、遗传性疾病筛查、药物代谢基因组学等领域。从可开展的项目看,参考华西医院临床分子诊断实验室开展项目,包括病原微生物、移植配型、遗传病、血液病、精准医疗和法医物证等115项。

从细分市场规模来看,感染检测板块是分子领域最大的板块,具体包括血液感染疾病检测、呼吸道感染检测、性传染疾病检测,新冠疫情下居民勤戴口罩、减少社交造成的“免疫负债”,易感人群较大,呼吸道传染病传染力度较大,这些都会促进传染病检测市场规模增长。

(1)感染性疾病检测

在传染性疾病分子诊断方面,导致传染性疾病的病毒、细菌、衣原体、支原体和螺旋体等病原体的传统检测方法通常采用形态学检查、体外培养和免疫学试验。但对某些难以培养的病原体,抗原抗体检测不能判断体内病原体DNA或RNA的复制情况,或存在检测灵敏度低等问题。而采用分子诊断,正可以解决上述瓶颈问题。可用于检测和诊断一系列传染性疾病,包括呼吸系统疾病(如肺结核、肺炎、流感等)、消化系统(如幽门螺旋杆菌引起的胃溃疡)、热带疾病(如疟疾和登革热)以及性传播疾病(HIV、梅毒、淋病)等。市场规模来看,根据仁度生物招股说明书,分子诊断感染领域诊断市场规模增速最快,从2015年的20.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51.1亿元,年均增速为25.5%,用分子诊断方法学在感染性疾病中的检测占比越来越高。

病毒性肝炎感染检测:乙肝和丙肝感染后易引发肝硬化和肝癌死亡,是消除病毒性肝炎危害的主要关注对象。在确定肝炎病毒是否复制及抗病毒治疗监测方面,分子诊断技术中的荧光定量PCR(FQ-PCR)具有很好的指导意义,是目前在国内应用最广泛的病原体分子诊断项目。

目前,我国在政策和技术层面已经为促进肝炎诊疗,预防肝硬化、肝癌发生奠定了良好基础。如《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版)》进一步扩大了乙肝抗病毒治疗适应证,更多的感染者可以接受科学规范治疗;2021年,国家卫生健康委等9部门联合印发《消除丙型肝炎公共卫生危害行动工作方案(2021-2030年)》,将丙肝消除的重点任务和具体措施提上日程。

我国目前约有8600万乙肝病毒(HBV)感染者,1000万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中国病毒性肝炎防治仍面临着“诊断率低”、“治疗率低”两低挑战。根据2020年发布的Polaris报告,我国乙肝诊断率为22%,治疗率仅有17%,而丙肝诊断率为30%,治疗率只有10%,这距离世界卫生组织提出2030年病毒性肝炎诊断率达到90%和治疗率达到80%的目标,仍有很大差距,如果未来诊断率达到世卫组织要求目标,预计病毒性肝炎分子诊断市场规模在15-20亿元。

HPV感染检测:宫颈癌主要由人乳头瘤病毒(HPV病毒)感染引起,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不但在女性生殖器官癌瘤中占首位,而且是女性各种恶性肿瘤中最多见的癌瘤。在大多数情况下,宫颈癌可以通过早期发现和治疗宫颈癌发生前几年发生在宫颈中的异常细胞变化来预防,是女性日常保健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30岁及以上的女性,建议进行HPV检测,筛查有助于识别由HPV引起的癌前病变。

HPV筛查分院内体检市场和政府筛查市场,目前以院内体检市场为主。根据筛查指南30-65岁的女性需进行HPV检测,30-65岁的女性数量约为3.4亿人,平均每年的检测比例在20%左右,使用的主要是全分型的HPV检测产品,假设集采后的平均价格为40元,HPV试剂体检市场规模约27亿元。在两癌筛查方面,每年潜在的筛查人数在1亿人次左右,集采后如果促进各地方提高筛查力度(2023年凯普生物、德同生物的三款HPV检测获得NMPA批准应用于宫颈癌初筛),预计总体HPV检测市场15-20亿元,院内市场和政府筛查市场合计在40-50亿元规模,仍是分子诊断中的较重磅的产品。

STDs感染检测: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 STD)是指性接触或类似性行为引起的一组感染性疾病。STD的常见病原体包括,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细菌、真菌、原虫和寄生虫等。性传播感染的潜在筛查群体非常广泛,包括HIV高危人群、未经治疗或未充分治疗的伴侣、与男性发生性关系的跨性别女性等等。是否有性传染病,有效判断的方法是做性传染病检查,可通过采集尿液、血液等标本检测。

NG(淋球菌)、CT(沙眼衣原体)、UU(解脲脲原体)均是我国感染率最高的病原微生物,三种病原微生物感染与多种妇科、男科疾病和不孕不育直接相关,危害性极大。同时大部分感染者处于无临床症状或症状轻微,使病程迁延,控制困难,传染性极大。

根据仁度生物招股说明书,中国性传播感染分子诊断市场从2015年的0.90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2.36亿元人民币。未来随着性传播感染诊断技术的进步,以及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性传播感染分子诊断市场将逐步增长。到2024年,中国性传播感染分子诊断市场预计将达到12亿元人民币,2019-2024年复合年增长率为38.5%。

呼吸道感染检测:呼吸道病原体主要包括结核分枝杆菌、新型冠状肺炎病毒、甲型流感病毒、肺炎支原体等领域,中国呼吸道疾病分子诊断市场从2015年的0.96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019年的2.39亿元人民币。新冠疫情后,呼吸道感染检测成为重要的单品。参考仁度生物招股说明书判断,到2024年,中国呼吸道疾病分子诊断市场预计为27亿元人民币。

(2)肿瘤分子检测

肿瘤学检测是分子诊断领域第二大市场,也包括具有较大市场潜力的肿瘤早筛应用场景。2022年,中国的癌症新诊断病例为480万例,预计于2030年将增至580万例。目前肿瘤领域分子检测主要集中在用于初诊初治的药物伴随诊断,而基于预后监测以及早期筛查的产品也在不断推出。参考臻和科技招股说明书,中国肿瘤分子诊断及检测市场由2016年的人民币18亿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72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31.0%,预计将于2026年增至人民币294亿元。

肿瘤分子诊断及检测市场包括基于PCR的检测及基于NGS的检测,其中基于NGS的检测具有更大的增长潜力。基于NGS的检测可同时分析许多基因组位点,同时揭示确切的序列变化。与基于PCR的检测相比,基于NGS的检测具有更高的样本通量,且并不限于对已知基因组序列的检测。

具体来看,目前伴随诊断在短期2-3年内仍是主要应用场景。靶向治疗是一种使用药物靶向参与癌细胞生长和存活的特定基因和蛋白质的癌症治疗方法。治疗选择检测通过检测特定基因突变和生物标志物,以判断出患者是否对靶向治疗敏感,从而帮助患者提高治疗过程中相应药物的安全性和效果。参考臻和科技招股说明书,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该细分市场规模由2016年的人民币18亿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61亿元,年复合增长率为26.7%,且预计将于2026年增至人民币145亿元,2021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9.1%,并将于2030年进一步增至人民币222亿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11.3%。

肿瘤分子诊断及检测通过预后及监测改善患者的术后护理。其主要用于被诊断为早期至中期癌症的患者,协助医生评估癌症手术后的复发风险及评估辅助治疗的选择,辅助治疗可有效降低复发风险,并提高癌症患者的总生存率。

MRD检测是一种用于预后及监测的新兴技术,且正逐步成为主流。MRD指治疗后留在体内的少量癌细胞。MRD检测用于衡量癌症治疗的效果,并指导进一步的治疗计划。MRD检测有多种应用,如预后及复发监测、辅助治疗选择及免疫治疗的效果评估。MRD检测提供关键的预后信息,因为定量检测残留病灶的CTC、ctDNA或外泌体将增加复发风险并缩短生存期。基于对手术或治疗后MRD的准确检测,MRD检测能够确定患者是否更有可能对免疫治疗或辅助治疗产生反应并从中受益。

在中国,大部分癌症患者死于癌症复发。降低癌症死亡率(特别是降低癌症复发率)的最有效办法是进行MRD检测并选择一种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市场对MRD检测存在刚性需求,以解决未被满足的复发监测医疗需求。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的癌症预后及监测市场由2018年的人民币1亿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4亿元,且预计将于2026年增至人民币54亿元,2021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6.6%,并将于2030年进一步增至人民币185亿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5.7%。

早期筛查乃为高危人群提供,以便于早期发现癌症。通过对高危人群进行筛查,早期筛查可以在癌症处于更可治疗的阶段时及早发现癌症。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的资料,中国癌症早期筛查市场由2019年的人民币3亿元增至2021年的人民币8亿元,预计到2026年将增至人民币93亿元,2021年至2026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63.1%,并于2030年进一步增至人民币318亿元,2026年至2030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35.7%。

3 公司技术优势大,产品丰富,国内外齐发力

3.1 公司技术实力扎实,检测时间短,满足临床需求 

公司自创立以来,为了解决国内传统分子诊断技术操作复杂、耗时长、自动化程度低、应用局限等行业难点问题,从样本处理、检测技术、自动化控制及集成、生物信息的基因检测分析流程出发,进行了四大技术领域、八大核心技术的布局,期望实现分子诊断的高精化、简便化、自动化、移动化、系统化。

在样本处理方面,公司的磁珠法提取技术和一步法核酸提取技术优势突出,简便化的高效能磁珠提取试剂,实现灵敏度比煮沸法提高50-100倍,填补国内技术空白,实现进口试剂替换。该技术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体系的创新及关键技术推广应用中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同时在此技术上转化开发了用于肝炎、肠道感染、呼吸道感染等领域的核酸检测试剂。一步法样本核酸释放技术,只需在样本中直接加入一种高效的核酸释放剂,可快速破坏病原体外壳蛋白结构,释放出样本中的核酸,再配以高效的PCR扩增试剂,即可实现快速的分子检测。整个样本处理流程耗时十分钟,相比磁珠法和柱提法操作(需60-120分钟)简便,大幅节省时间,更易普及。

在核酸检测技术方面,目前在临床上使用的包括基于PCR、基因芯片、测序等技术,公司紧跟行业技术和市场需求的发展,创造性地结合Taqman探针及熔解曲线的检测技术,研发了新型的多重荧光PCR检测技术等。

公司研发团队围绕核心技术,快速转化形成的试剂+仪器+服务的系统解决方案,让用得起、用得好分子诊断产品和服务成为可能。近些年公司也增加了对测序领域、甲基化检测、分子POCT、数字PCR技术等领域的深耕。

在测序领域,国产高通量基因测序仪SansureSeq 1000启动临床研究;基于超多重靶向捕获联合二代测序技术,新推出了病原体靶向测序(296种靶标、439种靶标、成人大健康)系列产品。病原体靶向测序、新型冠状病毒全基因组测序、细菌全基因组测序、甲型流感病毒全基因组测序均形成了从样本核酸提取到一键式获得生物信息报告的自动化全流程圣湘方案。

在甲基化检测技术领域,突破了DNA甲基化“一步法”检测体系,研发了“酶处理+扩增”的“一管法”检测系统,使甲基化转化过程与扩增过程可在同一反应管及同一程序段下完成,做到核酸进,结果出,无需核酸纯化回收,提升了模板DNA的利用率及检测灵敏度,使原来6-8h的检测时长缩短为2-3h,该检测技术大大简化了操作步骤,使得DNA甲基化检测过程可实现自动化整合。该检测技术体系目前已用于多种癌症的特异性甲基化位点(区域)检测产品的开发。

分子POCT方面,对分子POCT样本处理技术及扩增技术进行研发攻关,完成了集成一步法提取技术以及PCR微流控芯片卡盒的研发,完成了集成磁珠法提取技术及PCR微流控芯片卡盒的研发,形成了全封闭、全自动POCT的一步法及磁珠法POCT的研发。

3.2 产品丰富,呼吸道产品成为公司核心品种

公司的产品非常丰富,自主研发了传染病防控、妇幼健康、血液安全、癌症防控、伴随诊断等一系列覆盖全生命周期不同人群的产品1,000余种,可提供各类检测服务2,200余项,形成了集试剂、仪器、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分子实验室共建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整体解决方案。

公司同时坚持“创新+服务”双轮驱动,将“服务”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布局。公司构建了由经销商服务团队(公司专业培训)、遍布全国各地的一线服务工程师、经验丰富的二线技术工程师、客户服务部下设的技术中心、生命科学研究院组成的“五级”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服务意识强、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团队。公司技术服务团队秉承“2小时内响应,24小时内提供方案,48小时内到达现场”的“悦服务”理念,全方位覆盖试剂、仪器技术服务,能够全面保障客户技术服务需求。 

呼吸道检测成为公司核心品种

在呼吸道检测领域,公司搭建了涵盖60余种产品的矩阵式布局,可提供单检、多联检、免疫抗原、耐药基因筛查、快速药敏、病原体二代测序等多种组合方案,打造了全面覆盖精确的诊断、精准的用药指导、精细的健康管理的全周期、系统化精准诊疗体系。公司积极响应国家政策,产品方案较好契合公共卫生防控政策放开后临床呼吸道感染症候群精准诊疗管理的需求,完成“百千万”呼吸道感染性疾病核酸检测能力培训项目超百场,覆盖全国数千家医疗机构呼吸道感染性疾病临床诊疗的学术赋能培训,获得数千家用户的关注和新增合作,市场增长迅速,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高度认可和广泛赞誉。

呼吸道疾病涉及病原体种类繁多,包括病毒、细菌、真菌、支原体等,而且流感病毒,RSV等呼吸道病原体已存续上百年,人类与其共生。分子诊断经过疫情的普及和教育后,对呼吸道疾病的检测需求上升到了精准诊断层面,临床用药理念也驱动检测需求增长。从易感人群看,65岁以上的老人、5岁以下的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以及自身免疫缺陷患者都有较大可能每年感染2-3次呼吸道疾病。

另外,公司利用呼吸道检测项目和美团、京东、阿里等互联网医疗巨头开展合作,提高C端客户对呼吸道检测的认知程度。目前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城市已经实现全城覆盖,部分省会城市也在加速覆盖中。未来如果居家检测O2O新模式走通,也有助于公司产品打开更大的消费市场。

公司呼吸道检测中的重磅产品为上呼吸道六联检产品,主要检测甲乙流、RSV、肺炎支原体、腺病毒和人鼻病毒。常温实现样本裂解及核酸释放,搭配圣湘NatchS/Natch CS全自动核酸提取系统,避免人工操作误差,而且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兼容 SLAN-96P,Q5,MA6000等主流荧光PCR仪,兼容提取试剂S10015、S10016,兼容各种样本保存液及采样拭子。2023年公司呼吸道检测试剂快速上量,2023年上半年,公司呼吸道检测收入约1.5亿元,2023年四季度呼吸道疾病感染传播程度加剧,我们预计2023年全年收入超4亿元,较2022年增长超过600%。

在生殖道感染检测领域,公司进一步完善公司产品矩阵,已成为国内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领域获证产品最多、解决方案最全的企业。随着《中国子宫颈癌筛查指南(一)》《人乳头瘤病毒核酸检测用于宫颈癌筛查中国专家共识(2022)》《中国子宫颈癌三级规范化防治蓝皮书》等权威指南共识陆续更新,HPV检测作为宫颈癌筛查和临床诊疗的首选方法,在公共卫生防控建设中积累下来的荧光定量PCR核酸检测实验室市场需求放量明显,公司方案凭借适配性高、操作简便、性能优异等优势取得了广泛认可。公司“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核酸(分型)检测试剂盒”在2019年的第六届中国体外诊断产业发展大会上,获得2018年“创之星”杯中国体外诊断优秀创新产品(试剂)金奖。并在国内率先开展用于宫颈癌初筛的多中心三年临床随访验证工作,目前已完成约1万妇女的基线筛查实验,实验数据提示该HPV检测产品将对宫颈癌及宫颈癌前病变的早期准确筛查和分流有重要临床意义,相较同类产品能更好避免漏诊。

公司HPV检测试剂盒与其他代表性产品相比:1)灵敏度高,检测下限低至400 Copies/mL,可有效降低两癌筛查中的漏检率;2)采用常温裂解一步法,无需煮沸,搭配UNG酶体系,可有效防控污染;3)操作方面,无需加热、高速离心,因此不需要离心机、磁力架等设备的支持,简单便捷,30分钟即可完成96个样本的处理,大幅提高了检测效率。

在血源性感染检测领域,病毒性肝炎检测、艾滋核酸检测、血液筛查等产品稳中有升,市场领先优势持续扩大。乙肝和丙肝产品在2023年全国室间质量评价活动中实验室用户数连续保持第一,肝炎产品客户数量持续增加,市场占有率稳步提高,报告期内新增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和第三方检测实验室客户。2016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到2030年消除肝炎危害的目标,随着我国甚至全球病毒性肝炎防控工作不断深化,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作为防控工作中的重要一环,检测需求也会进一步增长。

3.3 在研电化学发光平台预计2025年贡献收入

增强型电化学发光平台成形,仪器和试剂注册顺利,国内外同步发展

公司在2023年5月,与产业基金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圣湘安赛,圣湘安赛通过股权转让、增资等方式投资深圳安赛,投资完成后,圣湘安赛持有深圳安赛68.207%的股权。深圳安赛2017年成立,其创始人及核心技术平台专利发明人周明(MingZhou)博士拥有多年技术研究与产业化经验,是中国电化学发光领域顶尖科学家和产业转化专家。深圳安赛与公司业务具有协同性,有助于公司以电化学发光特色优势切入免疫检测市场,加速打造体外诊断领域多元化平台型企业。

从方法学上,安赛诊断的产品开发建立在其增强型电化学发光平台技术之上。与基于三联吡啶钌 Ru(bpy)32+ 衍生物作为标记物的传统的ECL技术相比较,安赛诊断在发光标记物、磁珠偶联方式和电化学过程控制等方面作了改进。其发光标记物是一种三杂配 (tris-heteroleptic)、电中性 (electronically neutral) 钌配合物(NRC,Neutral Ruthenium Complex)。在适于三联吡啶钌的电化学发光条件下,NRC表现出更强的发光,更慢的发光衰减,以及对激发电压的相对不敏感性。在免疫分析中,它标记的抗体也表现出更低的非特异性吸附。而且,由于基于 NRC 的 EECL 免疫分析的信号更强,达到与传统 ECL 相当的信号水平不需要同样长的孵育时间。在 EECL 平台上,很多项目可以在不牺牲测试精密度的情况下采用5分钟的孵育时间,实现超快检测。为急诊带来极大便利。

截至目前,公司仪器共有4款规格设备已经获得NMPA批准,分别为YnY 2020/YnY 2020s、YnY 2050、YnY 2030和YnY 3030。试剂主要获批的项目为白介素6检测试剂盒(电化学发光法)和降钙素原检测试剂盒(电化学发光法)。公司股权激励目标也设有对化学发光获批项目的考核,2023或2024年通过合作或自主研发设立3条具备合法销售资质的化学发光领域重点产线,在化学发光领域新增产品不低于40项。

海外市场拓展方面,公司CE认证也在快速推进,公司目前取得40多项检测项目的CE认证,覆盖心肌标志物、炎症、肿瘤标志物、甲状腺功能、性激素、糖代谢、生长发育等项目。设备方面,公司在单人份磁微粒化学发光POCT设备的布局,推出Surelite系列化学发光仪器,型号为Surelite8及Surelite16,可实现即来即检、快速精准,满足诊所、医院门急诊、核心实验室等多个不同层级医疗机构的检测需求,在轻量化、自动化、高性价比方面具备良好的竞争力和优势,为临床诊疗应用提供更全面可及的一体化服务解决方案。

国内同行上市公司,如基蛋生物、万孚生物、普门科技均在小发光设备及试剂领域发力,近些年来均实现了较快速地增长,而且海外市场对小发光设备的接受程度也在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后,圣湘生物在电化学发光领域预计也将取得不错的成绩。

4 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头部分子诊断企业,新冠疫情后步入高增长轨道,首次覆盖

4.1 公司盈利预测与估值对比

收入预测:

(1)呼吸道检测:考虑目前分子诊断呼吸道检测项目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圣湘生物在整体解决方案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和先发优势,预计2023-2025年将分别实现4.20/7.98/11.97亿元。

(2)生殖道感染及儿童感染检测:考虑到生殖健康的理念逐渐在年轻群体中展开,而且HPV检测价格集采后也会有较大幅度下降,检测的可及性提升,圣湘生物在HPV领域产品丰富,集采报量占比在行业中排第二名,我们预计该领域公司仍有较强的渠道优势,助推公司业绩增长,预计2023-2025年分别实现1.80/2.52/3.25亿元。

综上,我们预计2023-2025收入有望分别实现10.10亿元、15.75亿元和21.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84.3%、56.0%和39.5%,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3.60亿元、3.24亿元和4.7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81.4%、-10.0%和45.9%。由于2023年存在较多的非经常性损益,预计2023-2025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84亿元和4.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5.6%、250.1%和52.4%。

可比公司比较:

我们选取申万三级行业分类IVD行业中,市值相近的10家公司且近期有研报报告覆盖并进行盈利预测的公司作为可比公司,具体包括艾德生物、万孚生物、亚辉龙、九强生物、迈克生物、迪瑞医疗、普门科技7家。截至2024年1月24日收盘价,可比公司2023年PE平均水平约为20.66倍,公司对应23年PE约29.16倍,公司估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若考虑扣非归母净利润的成长性,参考公司股权激励考核目标,2024-2026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需达到2.0/3.0/4.5亿元,连续三年高增长预期,我们认为公司PE估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也有一定的合理性。

4.2 公司投资建议

分子诊断行业在新冠疫情后迎来高速发展

在基础建设方面,新冠疫情三年,分子诊断技术成为防疫工作中的重要力量,实现了全国范围内的快速普及。PCR实验室从疫情前的2000多家,最高增长到1.4万家,目前活跃的实验室还有7000多家。PCR实验室的快速增长为常规分子检测项目开展提供契机。从需求角度看,分子诊断是当代“精准医学”发展的基础,临床精准用药的理念也在基层医疗机构普及。这种背景下,常规分子检测项目,如病毒性肝炎、生殖道感染检测、HPV检测有望提高渗透率,实现快速下沉,而新项目也层出不穷,不断增加,如当下由于“免疫负债”而感染传播力度较大的呼吸道感染检测、肿瘤甲基化检测、肿瘤早筛检测等,检测项目会越来越丰富。从检测技术角度看,PCR、NGS等检测技术不断完善,分子POCT设备、分子全自动一体化设备也在不断迭代,分子检测的时间更短、检测流程更便捷,从而也越来越满足临床需求。

因此,我们预计分子诊断有望迎来高速增长,参考头豹研究院数据,中国分子诊断市场规模从2015年的31亿元增长至2021年的175亿元。未来随着中国传染病、癌症、遗传病等领域分子诊断技术的普及,预计2024年市场规模达到277亿元,2021-2024年CAGR将保持在27%。

圣湘生物:策略+技术+产品+渠道协同,打造先发优势,助推公司成为国内分子诊断行业的头部企业

圣湘生物成立于2008年,深耕分子诊断行业十多年,研发了传染病防控、妇幼健康、血液安全、癌症防控、伴随诊断、农牧科技等一系列性能赶超国内外先进水平的产品1000余种,可提供各类检测服务2200余项,形成了集试剂、仪器、测序服务、第三方医学检验服务、分子实验室共建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系统解决方案。

(1)公司创始人戴立忠先生为国际分子诊断领域领军人物,归国创业后,带领公司在技术上实现突破,在样本处理方面,公司的磁珠法提取技术和一步法核酸提取技术优势突出,灵敏度更高,检测时间更短。

(2)在产品策略上,公司对下游客户的需求深度把握,针对下游客户PCR实验室产能利用率不足、设备支付采购意愿不强等现状,构建更合适的整体解决方案,试剂产品设计更具有兼容性,兼容市场上主流的荧光PCR仪,兼容提取试剂等。

(3)在检测项目上,公司布局前瞻,在呼吸道感染检测上领先同行,上呼吸道六联检项目,契合了疫情后主要的流行病原体,包括甲乙流、RSV、肺炎支原体、腺病毒、人鼻病毒等。

(4)在渠道建设上,公司也注重坚持“创新+服务”双轮驱动,将“服务”作为公司核心竞争力进行重点布局。公司构建了由经销商服务团队(公司专业培训)、遍布全国各地的一线服务工程师、经验丰富的二线技术工程师、客户服务部下设的技术中心、生命科学研究院组成的“五级”服务体系,组建了一支服务意识强、专业高效的技术服务团队。2022年底,公司的销售团队人数高达1020人,引领行业。

我们预计2023-2025收入有望分别实现10.10亿元、15.75亿元和21.97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84.3%、56.0%和39.5%,2023-2025年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3.60亿元、3.24亿元和4.73亿元,同比增速分别约-81.4%、-10.0%和45.9%。由于2023年存在较多的非经常性损益,预计2023-2025年扣非归母净利润分别为0.81亿元、2.84亿元和4.33亿元,同比增长分别为-95.6%、250.1%和52.4%。考虑到公司是深耕国内分子诊断领域多年,公司在整体解决方案设计以及产品性能上有较强的竞争优势,而且新冠疫情期间积累了较多的利润(账上现金类资产约48亿元),疫情后公司常规业务恢复,公司整体进入高速增长阶段,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呼吸道感染检测试剂销售不及预期风险。

HPV筛查市场增长不及预期风险。

分子诊断市场竞争加剧风险。

               重要提示              

重要提示:本文内容节选自华安证券研究所已发布证券研究报告【30页】公司深度圣湘生物(688289):《深耕分子诊断领域,平台化可期,步入高增长轨道》(发布时间:2024年1月24日),具体分析内容请详见报告。若因对报告的摘编等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报告发布机构:华安证券股份有限公司(已获中国证监会许可的证券投资咨询业务资格)。

分析师:谭国超(SAC:S0010521120002)  邮箱: tangc@hazq.com

分析师:李婵(SAC:S0010523120002)邮箱:lichan@hazq.com

       华安证券医药团队       

谭国超:谭国超:研究所副所长、医药首席分析师;中山大学本科、香港中文大学硕士;曾任职于强生(上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和君集团、诚通证券和华西证券研究所,主导投资多个早期医疗项目以及上市公司PIPE项目,有丰富的医疗产业、一级市场投资和二级市场研究经验。受邀产业投资机构、产业峰会、上市公司、主流财经媒体等交流演讲。曾获得Wind金牌分析师、2023中经医药大健康产业深具影响力分析师等。

李昌幸:分析师,主要负责消费医疗(药店+品牌中药+OTC)、生命科学上游、智慧医疗领域行业研究。山东大学药学本科、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硕士,曾任职于某国产科学仪器公司、华西证券研究所。

李   婵:分析师,主要负责医疗器械和IVD行业研究。对外经贸大学金融硕士,具备五年二级市场工作经验。

陈珈蔚:研究助理,主要负责医疗服务行业研究。南开大学本科、波士顿学院金融硕士。

钱   琨:研究助理,主要负责医疗器械行业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医学本硕,曾任职于美敦力(上海)管理有限公司、某国产结构性心脏病公司。

任婉莹:研究助理,负责创新药及制剂。武汉大学药理学本科,香港大学药理硕士,6年心血管药理科研经历,曾任医药行业一级投资经理及产业BD战略经理。

杨馥瑗:研究助理,主要负责CXO行业研究。复旦大学保险硕士,医药+经济复合背景,曾任职于国金证券。

(谭国超 SAC:S0010521120002;李昌幸  SAC:S0010522070002;  李  婵    SAC:S0010523120002

客服热线
13986268233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