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IVD资讯
发布时间:2024-07-25
点击:221
来源:简乐之旅
01、进口品牌本地化
之前,圆乐在分析IVD企业名录状态变化时(数百家IVD公司,经营异常!),意外看到某进口品牌上海子公司注销的信息。
当时也没有特意关注。
这次去苏州,又发现这家美国的分子诊断公司在苏州的工厂也撤了。
虽然天眼查上面显示公司还是存续状态,但风险提示中说5月份就启动了清算工作。
这家公司因临床快速分子诊断产品,因产品技术过硬加上成功把生意做进疾控系统而成为国内企业的标杆。
后来,从官方到民间开展国产替代进口的运动,很多进口品牌也不得不开始国产化行动。
他们纷纷在国内开办生产厂,抓紧推进国内取证进程。
个别企业,当时轰轰烈烈地开始,现在静悄悄地退出。
虽然圆乐不知道真实的原因,但肯定有一些问题。
可能性有很多,国家及地方的政策方面应该不是主要问题,可以排除在外。
简单推想大概率有两个大方面。
一、对市场的销售预期不乐观,及时做出止损动作;
二、本地化过程中发现不可接受的风险。
具体的风险最大可能性是什么呢?
02、进口本地化≠技术引入
圆乐有很多同事、朋友在外企工作,他们都说,在外企中,不同来头的同事分三六九等是常见的。
关键一点是:核心技术不太可能让国内的员工所掌握。
由此,我们可以想一下,这些本地化的进口品牌,虽然他们也在国内开生产公司,取注册证,但是并不代表他们会轻易把核心技术转到国内。
这个问题,圆乐通过某进口大品牌的官方公众号,查到他们杭州工厂正在筹建,招聘岗位如下:
没错,如果你仔细看,那么你会发现没有研发相关岗位!
没有研发岗位,也许设置在其他公司,即便是转化海外的技术,想在国内取证,注册要求的研发过程应该少不了吧。
所以,没有研发岗位的招聘有点奇怪。
当然也有这样的可能:国内取证,实际试剂大包装到国内,然后分装后销售。
这样便不会涉及到技术安全问题,但是否符合国内法规的要求,那就值得观察了。
虽然有些进口品牌的国内生产厂也在招聘研发,在国内取证,但是他们的产品是否能够转化国外的技术不得而知。
毕竟在知识产权越来越规范的今天,技术的转化有很多执行上的困难。
比如技术进出口限制,技术泄漏风险,为防止被侵权可能还要在国内重新申请专利保护等
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技术转移过程中的风险问题,也不想埋下表面国内研发,实际关键工艺还是在国外,国内只是简单分装或拼装的法规风险,那么本地化确实困难重重。
那怎么办?
03、进口品牌的国产化之路
如果不能解决进口品牌本地化的问题,那么中国这块市场很有可能越来越难做。
圆乐之前通过公开的信息做过统计,比如某进口品牌与国内企业的合作情况(已隐藏相关企业信息)。
尤其是2022年以后,他们每年都和国内大量的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截图中的这些合作,涉及国内企业20家(有一条是7家汇总在一起)。
据圆乐所知,进口品牌本地化的方式大概有这样几种:
一、利用他们的品牌及渠道,给国内企业赋能,比如把品牌授权给国内有注册证的企业,自己当“经销商”出货;
二、通过国内企业实现他们产品的销售需求,比如OEM给国内有证企业,或设备仪器与试剂的匹配绑定等;
三、真的组建研发团队,但做的也是这边自己的产品(比如针对中国应用或人群的产品),这部分技术不能称之为进口,而是真正的国产产品。
四、核心技术在国外,国内分装或者核心模块进口整机国内拼装的方式,这种方式表面本地化取证,实际进口的包装,度把握不好还是有法规上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