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IVD资讯
发布时间:2023-09-17
点击:346
老龚观点:做任何事,都有风险,也有机会。事情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创业者的眼光与执行力,但很多时候,也有运气的成分在。运气好,踩着风口,猪都以为自己是鸟,踩着火山,鸟都说自己怎么变烤猪了!
正如,前几天我遇见的那小伙,前外企市场部一个小负责人,但他也称自己是外企高管。但什么是高管?我觉得必须普及下:老板的核心层,公司各BU各版块的第一负责人,老板的很多战略你都有参与权及否定权。如果是创始高管,那就更有故事了。他说,他能力强。但我认为他是运气好,踩着大外企在中国飞速发展的那7年。运气好与能力强完全两回事!
我以前非常反对公司制定五年战略规划,那简直就是糊弄鬼,市场瞬息万变,不要说一年一变,现在甚至是一年两变。围绕着五年规划,让团队坚决执行,不允许团队第二年进修修改。这就是彻头彻底的盲目短视。
老朋友道叔,今年60多了,80年代就来深圳了,可以说经验丰富。道叔他说小时候很苦,经常上顿没下顿,家里孩子又多。迫使他来深圳闯荡谋生,道叔说,他当时就是一个决心:宁愿饿死在深圳,都不无为在老家。道叔身上有几个特点:
1、吃苦。他来深圳做医疗器械代理,做药品代理,那时,很少公交,他骑着三轮去送货,不管下雨还是刮风,一干十年坚持了下来。
2、求变。他来深圳做代理赚到了钱,获取第一桶金,后面就开民营医院,民营医院可谓是顺风顺水。问他为什么?他说,深圳外来人口多,低端人口特别多,素质低、文化低、流动性大、出了事也没人替他们出头。再加上当时深圳没什么医院,开医院肯定是一本万利无风险的事。
3、折腾。前面都很顺利,医院交给他小孩去管。后面他认为自己做代理商处处受气,被动,于是,他说,开厂应该非常不错。所以,在2016年,趁着手头上现金充足,再加上银行关系非常好,道叔就开了工厂。当时工厂生产的东西主要是一二类低值耗材,以模仿为主,主要模仿他代理的国内品牌。道叔说,其实一开始他最坏的打算是,大不了自己代理自己工厂的产品,把珠三角做好,工厂就能活得很好。最坏,自己的民营医院还可以使用,使用量足够维系工厂员工的工资。当然,这一切想象得都很好。
4、善赌。道叔说,他没什么文化,但社会上的毒打及老乡们的教导让他商业思维得到了很大的启发。于是,道叔在2016年开始,就规划了5个三类耗材的研发与生产。道叔说,他那时都根本不知道啥叫渠道拓展,也不知道法规,更不知道工厂管理。但他说,三类的耗材,只要我注册下来,壁垒就很高,很多人就玩不转。所以,他大胆押注腔镜吻合器及心脏介入导丝、泌尿外科导丝的技术改进生产。
这些都是他非常好的特点,这些特点天生就是个创业家。敢创新、敢吃苦、爱折腾、敢赌敢干。
道叔说,他为三类证的几个产品专门注册了一家公司,装修了工厂,他当初以为2年就可以下来,所以,每天都当成创业的第一天,他从准备准备资料、提交申请、药监评估到拿证,很多事都是他自己跟着中介亲力亲为,恐怕有错。道叔说,以前二类证拿下来都很快,但三类证确实变数太多。
他说,17年9月份三类证开始申请,本来2020年可以下来,可是,中介说临床试验数据太复杂,产品验证又是一大堆问题,导致他前前后后花了1000多万。
其实,我在2019年跟道叔喝茶时,因为研究医疗政策比较多,我跟他提醒过,估计2020年会进行耗材集采,国家会推行部分三明模式,建议他放弃一半的三类证,与集采耗材重叠的最好放弃。我还把当时的文件给他看了。但道叔坚持自己的观点,他认为,集采应该是区域试点,不会全国铺开。道叔说,不可能,我前期投入了这么多钱,证马上要发下来了,不能就这样打水漂了。
在2022年3月份,我以为道叔拿到了三类证,可是出乎意料,居然还没拿到。我问他,他说,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疫情问题,不过,快了。
今年他的几张三类证,在中介的不作为下,拿到了。以前退掉的工厂看似可以重新租用了。
但今年,导丝与吻合器却又集采了!
道叔说,这都啥跟啥啊。中途这么多磨难,补充了那么多资料,难道是上天警示他不要再往前?难产了五年,终于拿到了证,却又碰上了耗材集采!
他以前根本没想过,甚至都不懂集采这个名词。没想到悄然发生在他的身上了!
他现在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他提醒我这个后辈代理商:
第一:有钱,不能随性,想干什么就干什么
第二:不能凭借老经验,有时候老经验也会害死人
第三:多交些朋友,接受朋友的提醒,在自己独立判断时,要仔细分析
第四:前期不要自己建工厂,就是拿到了证,前期也不要建,成本太高
第五:要有B方案,如果拿到了证,自己用不了,该怎么处理?
第六:拿到了三类证后,打算怎么做,要出多少钱,都要心里有数。
这就是道叔发生的事,所以,代理商转型为工厂,尤其在集采的今天,拿证真的要三思而后行。有技术壁垒先行,短期5年不会被集采都是需要考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