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观察
Market
首页 > 市场观察
今年,劝各位IVD人别轻易离职...

发布者:IVD资讯

发布时间:2023-11-28

点击:67

来源:体外诊断市场部


题目本来叫《新形势下IVD就业思考》,发现还是认清形势最重要。


最新了解到行业人员需求信息,归结起来几句话:行业信心不足,老板居安思危,总体控制人数,情绪在传染,裁员在扩展。


寒冬持续,最好有工作先干着,珍惜机会非必要不离职。


人才市场进入存量竞争


排斥新人入局,头部和新晋公司都需要复合型人才,多技能能执行才有保障。


虽然很愿意给一些新人机会,我自己招聘也倾向于社招而非校招。有种言论提到,今年毕业的同学正是封控最多的那一批,可能水平也有差。


之前担心培养成本,各级领导都会规劝,应届能做的你们加加班也就做了,留着名额招个得力助手。后来发现自己被pua,一般社招校招名额不互用,不论哪个名额招不到可能都没了。


社招也倾向于有同类产品经验,有利于工作年限长一些的候选人,十分不利于新入行的朋友。

行业短期内也没有更多利好,新冠时期人员流动是单边流入,到现在部分空转、部分流出(可能别的行业也吸纳不了外溢人才)。


提到存量博弈,其他行业公司手段是精益、转嫁、下沉。


精益在人才市场可能是引入工具提高人效。


买点信息化工具提高效率,引入咨询公司发现问题,人才盘点看看有没有赘余,360度考核看看谁不和谐,减底薪增加绩效比例鼓励短期效果。引入了工具加强员工的工具属性,减低人的属性,以控制替代激发,创新受到抑制。


转嫁,人力可以外包。


IVD来讲很多能转嫁代理商,区域没人就靠代理商自己搞定,机器要求装、客诉要求处理。


生产注册搞点OEM,也有委托开发,减少注册生产和研发人力。


看到达叔讲CSO委托销售,没有仔细研究过,基于个人认识感觉是一个短期行为,CSO能干而公司干不了,未来公司被甩了,也只能找其他CSO,公司的路就走窄了。


下沉,人才市场35岁定律是常见现象,我换了个名字。


在IVD这种比较封闭和政策强相关的行业中,单个人的能量和他的才能关联较弱,和他的人脉关联较强,认识人比能干活好使。


所以很多高级岗位上已经有了人选,这些人选经过很多年经营,形成公司内外部人脉,默契度很高,对于公司和个人来说是风险较小成本较低的选择。有些高管甚至整个职业生涯都在一家公司。


新冠这一波爆发出很多高级岗位需求,现在要么已经招到位,要么已经砍掉。


比较基础的一些岗位,重视“性价比”和更新换代,预计会有公司启用末位淘汰或者比例裁员。另外会有一些岗位招聘“性价比”高的候选人,同时替换掉原有价格高的员工,目前见到还比较少,35的朋友们我还是会招,互联网行业35岁定律聊还比较多。


公司急需精细化管理


有些公司需要面临业绩增长减缓,甚至下降,领导有一种失控感。


领导希望掌控更多发生的事件,了解更多数据。


在员工减少,但事会增加的情况下,可能导致增加大量流程,OA、CRM、售后、xx地图、xx库都需要填。


IVD数据机器不透明,这些数据无法抓取,基本靠手填,也增加了很多一线员工工作。


我和大家一样也没想到更好办法,不过为什么会这样可能和所有行业一样:


一个软件系统对应一个软件公司,软件公司找管理大佬背书,大佬做管理标准,用软件就是好公司,宣传软件好用,软件卖给KOL公司,我们一看,“c,华为用这个,咱们也上。”导致一些软件服务商有IVD新机会。


对个人来讲,管理和沟通成本剧增,与之前腾讯和华为沟通也得到相同结论。为了符合流程、划分责任。开会、填表、汇报的时间都会增加。


个人在公司平躺机会更少了


做好心态的转变,存量市场看身边的人都以卷作为基础,卷之后还要有创新和高效,躺平很可能怎么被优化的都没发现。


听张雪峰指导一个985本科生未来选择,大二的这位同学清晰的规划了毕业前三个选择,选调、考研、出国,前三个拿不准顺序咨询张雪峰。很难否定对自己有清晰规划的同学,张雪峰只回答了好、可以、建议和举个例子。想想自己大二还在瞎玩,幻想毕业百万年薪、买车买房蜜汁自信,差距还是很大。


可能很功利,但是有效果,随时规划未来也不晚,不仅是未来的你需要现在规划,公司也喜欢有规划的人。


自己也是个产品,风口来了猪都会上天,风口不常来,提前做好准备。IVD有过风口,新冠抓住机会的企业也各自有储备,有敏锐的嗅觉。


选定了方向,有一条简单的路:把手上的工作做到顶尖,到了天花板也可以做点突破天花板的思考,天花板特别低就拐个弯找找其他相关方向能不能突破,就是个人的排列组合创新。


举个例子,最近读传记:季羡林、钱学森、金庸、杨苡。不仅仅是个人悟性高能力强,还是借时代的“西风”,也就是国家需要西化从科技到文化,出国+专业,虽然根据个人能力不同上限不同,但是下限都还是不错。


和一些朋友讨论了这个想法发现还缺一个重要前提,就是热爱这种工作,或者热爱背后一些价值。比如我写公众号可能工作中需要学习产品,思考市场部管理,发出来是为了自我实现。自我实现的吸引力促使我做好工作写好公众号。


清晰自己所处的时代和公司的阶段


此话可能有些绝对,但如果自己是打工人这句话来形容现在IVD就业市场,大部分情况都是正确的。


存量竞争下,人才过剩必然外流,离开了优秀的平台很难发挥出个人才能,尤其是需要达成的目的是为公司赚钱。为公司赚钱,是个人拉动公司,如果公司现在没有正向循环起来,打工人大概率无法带来突破,我历来主张谁有决策权,谁为公司变革负责。试想领工资如何像大股东一样卖力拼命。


网上看到一个问题,收入100万和年薪100万哪个难,那肯定是年薪难。给老板带来200万收益都不一定给这些年薪。而选到了好项目。比如:拉一堆想当网红的小年轻去北上广,体验10天捡破烂生活,搞个MCN公司顺带卖废品,做不到百万就去德国美国找些华人乞丐,估计流量很不错,也应景。


身在集体之中,有些矛盾不易解决。


1、个人权限和公司全局的矛盾。销售做得好,但公司迟迟没证,有通天的本事也产生不了销售。个人总有盲区,而公司不能有盲区。研发、生产、销售、注册但凡有个短板,必须要招个专业的人来补齐短板。不能要求研发干生产、销售,以求短板变强甚至超过其他有专业人才的竞品。


2、市场不等人和公司需要时间的矛盾。有个关键岗位不合适,要换人,招来要过渡、要适应,可能半年过去了刚磨合好,但个人觉得坑太大了不如换一家。早两年注册出来产品进入市场,现在赚得盆满钵满。现在新产品上市,马上面临价格战。时间是刚性的,有时候错过就是错过了,决定公司后面的路,和谁来干关系不大。


所以


有些公司,初创阶段要求高增长,但是无法实现,招了销售总监早晚是炮灰。

有些公司,生不逢时赛道已透支,近几年都是花钱,之前扩招来的马上变炮灰。

有些公司,盈利空间缩小,未来势必无法在原有赛道保持原有规模。选项只有裁员或卖掉,新加入的员工多数都是炮灰。


未来何以期待


1、新技术孵育。押对了未来方向的宝没准坚持到几年之后能翻身,公司个人都是一样。就是换赛道。


2、入世建功,出世修身。没什么机会就增强自身能力,没准能选到适合自己的方向,抓住风口。


3、深耕源头客户。医疗行业需求存在了几千年,不会立刻消失,接近需求端,总有机会生存。就和各位大v说的一样,贴近一线深入客户。客户的需求短期转化为使用价值,长期转化为产品和融资价值。


近期读了10来部传记,发现身后名能流芳者,无一不是执着者,在一个领域做到最好,即使过程不顺利,很多人排挤,也能够乐在其中。与诸君共勉。


客服热线
13986268233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