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
Article
首页 > 行业热点
艾德,IVD细分龙头的漫漫征途!

发布者:IVD资讯

发布时间:2025-03-06

点击:121

2024年3月,基石药业和辉瑞的PD-L1抑制剂舒格利单抗(商品名:择捷美®)在中国获批第五项适应症——联合化疗用于PD-L1阳性(CPS≥5)的不可手术、局部晚期或转移性胃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的一线治疗。2025年2月,艾德生物的PD-L1检测试剂(国械注准20223400313)增加了这项适应症,作为舒格利单抗的伴随诊断(CDx)正式获批,在业界轰动一时。编辑因此走访并深入了解了这家伴随诊断龙头企业的免疫组化布局,振奋不已,奋笔成文,以飨读者。


艾德PD-L1检测试剂(克隆号E1L3N)自2022年作为“国产首款”PD-L1伴随诊断、获批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帕博利珠单抗一线用药指导”以来,让十几万患者从中获益。本次获批新适应症的意义非凡,它是中国唯一的胃癌PD-L1伴随诊断,也是国产品牌中唯一的双伴随诊断适应症的PD-L1产品。药物+伴随诊断产品组合的完整上市,是我国精准医疗的又一次突破,也是国内每年近50万新发胃癌患者对更优治疗方案的迫切需求。


 图片转自艾德生物官微



药物+诊断“双生”协奏——合规浪潮下的生存法则

药物与伴随诊断的共同开发、协同上市,是创新药物的标准策略。自2022年国家局正式颁布《与抗肿瘤药物同步研发的原研伴随诊断试剂临床试验注册审查指导原则》以来,这项为中国创新药的长远发展而设置的路径,已从混沌逐渐明晰;几年来业界蹒跚学步,监管部门也一直在摸索有效的批准形态,日三省吾身;如今逐步积累的第一批上市产品案例,能够做到流程清晰、数据完整、标准统一。随着审评原则与尺度的明晰,伴随诊断产品的开发路径也将被重复强化,直到形成肌肉记忆。

我国监管的“注册单元”原则(要求检测试剂严格匹配药物临床数据),看似限制了技术路线的想象力,实则守住“错检即滥用”的医疗底线。在相对严苛的审核条件下,艾德生物靠着日拱一卒,闯出了“精准诊疗”在中国的一片天地:32款获批产品覆盖肺癌、肠癌、甲状腺癌、乳腺、胃癌、妇瘤、泛实体瘤、白血病等主流靶点,是毫无争议的中国伴随诊断龙头企业。

精准医疗的底层逻辑是区分人群:以生物标志物区分患者,指导用药策略,预判治疗效果/风险。因此,诊断的方法、过程、应用场景,也理应纳入严格监管。而伴随诊断,特殊在“伴随”,从方法学开发到临床验证,均需嵌入药物开发的过程中。

以 PD - L1 为例,免疫组化体系复杂,抗体特性、宿主细胞微环境、染色平台、阳性判断阈值等因素的差异,导致了试剂表现的千差万别。而诊断试剂作为工业产品,要实现临床有效、有据,就必须与药物的治疗标准相伴相生。因此各国监管机构均认定,伴随诊断属于药物开发的一部分,进程同步,风险共担。

如果说“诊疗协同”是创新药长远发展的“阳谋”,那么“阳谋”的反面是关乎我国精准医疗未来的“隐形战场”。



“隐形战场”——合规应用是创新药增长的生命线

“同一份胃癌样本,在不同检测平台上的阳性率差异可达40%”某三甲医院病理科主任口中的“检测盲盒”,揭露了诊断不规范的冰山一角。

过去,中国创新药长期面临 “药物先行、诊断滞后” 的困境,以 PD - 1/L1 抑制剂为例,2023 年国内已有十余款药物上市,但配套伴随诊断产品以及覆盖严重不足。院内时常会采用“I类医疗器械备案”快速上市的试剂进院,此举意在缓解伴随诊断获批滞后所造成的市场短缺情况,却存在两大隐患:1)性能验证数据仅停留在实验室;2)阳性阈值的设定与药物脱节。

相比于按照更严监管——“三类医疗器械”审批的伴随诊断试剂,“一类备案”试剂从性能验证、临床一致性研究、药物伴随研究等所有层面,其完整度和技术成本均有云泥之别;在临床应用的效果与合规程度,均不可同日而语。另外,超适应症检测、试剂性能参差不齐等问题,导致临床疗效差异巨大,甚至引发医疗纠纷。

在创新药物的生命周期中,产品快速上市,市场场景充分开发,将是药厂的“生死时速”。我国当下的医疗环境中,伴随诊断产品能否充分、合规地应用,也逐渐成为了市场竞争的关键钥匙。

也正因如此,强生、默克等有志于长远立足中国的药企巨头开始优先选择本土的艾德生物作为诊断伙伴,因为只有经过中国监管淬炼的检测体系,才能支撑创新药的商业化放量。


监管、医保的长期布局,诊断龙头的不懈坚持

近年来我国监管、医保部门围绕着药物的合规、科学应用,做出了长期布局。截至目前,全国二十多个省份制定了“PD - L1 伴随诊断”医疗收费物价:500 - 2600元不等。其中落实医保的省份虽不多,但福建省作为中国医保改革的排头兵,已经将“免疫组化药物伴随诊断检测”的医保价格锚定在了640元!

伴随诊断检测纳入医保,这是我国在推进精准医疗落地、鼓励创新药发展进程中的标志性动作,这无疑会为患者、医院、药企三方同时带来获益:医保覆盖诊断流程,首先减轻了患者负担;而将监管规格最高的三类医疗器械纳入院内采购,在免除了医院合规风险的同时,较低的医保价格也提升了医生在DRG控费大背景下的处方积极性;对于药物,一旦自己的伴随诊断产品入院,便拿到了处方合规、医保支持的“通关文书”,也就确保了顺畅的临床渠道。

当然,这一布局在我国的临床实践中,短时期内要面临的挑战、关卡依然很多:

1.药物、诊断产品上市不同步

当下,像舒格利单抗与艾德PD-L1试剂这种,伴随诊断滞后1年上市的情况属于乐观常态。在此期间,面对临床积累较少的全新适应症,专家共识也只能模糊地描述为“患者应接受获批上市的PD-L1试剂检测”,很难做到严格合规诊断,I类备案的PD-L1试剂便“乘虚而入”。面对这个问题,诊断公司必须具备高超的伴随诊断洽谈、研发注册和上市推广能力,在不断促成新伴随诊断合作的同时,尽快把已获批的伴随诊断产品铺到尽可能多的院内渠道。就舒格利单抗这个案例来说,艾德PD-L1试剂已经在2022年作为“国产第一证”上市了,并在此后的2年多时间里,实现国内100余家医院的常规采购与检测,为新伴随诊断适应症获批上市打好了渠道基础,缩短了药物和伴随诊断试剂上市的时间差。

2.伴随诊断入院品类少,不成体系

目前,国内获批的真正意义上的伴随诊断产品还不是很多,尤其是免疫组化平台,日常病理科需要的抗体试剂大多以一类备案为主,主要用于癌症的鉴别/辅助诊断,PD-L1/HER2等药物伴随诊断检测,往往与一类备案抗体一同染色,这对于免疫组化试剂厂商的产品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点上,艾德生物除了多个免疫组化伴随诊断产品在注册报批外,也完成了常规一抗的开发及备案,并有成熟的自研二抗和配套染色仪,实现免疫组化产品线的全面国产替代,并能做到跨平台兼容、结果稳定。这套组合拳所搭建的生态系统,满足各级医院的日常检测需求,更确保了其经年累月建立的病理品牌认可,能够顺利延展到免疫组化场景。

图片转自艾德生物官微

3.进口vs国产,持续博弈

在我国免疫组化领域,进口产品持续处于领先地位,国际巨头们通过多年经营所树立的品牌认可与养成的用户习惯,是他们的护城河,也是国产品牌多年来想要跨越的鸿沟;而其价格高、货期长、贸易风险等问题,也成为病理科、患者长期承受的“爱的代价”。

艾德作为本土的伴随诊断龙头企业,延续了一贯的“研发至上、市场验证、服务患者”作风:通过自主研发抗体,突破专利壁垒;在丰富的产品申报经历中,积累了对于中国监管政策的深刻理解;在我国医疗市场长期的洗礼中,打磨形成了创新-商业-合规的最优解。

艾德的PD-L1、HER2等伴随诊断,及其众多注册中的III类免疫组化伴随诊断产品,均与相关创新药企们做好了全面的上市前准备,主打“诊疗协同”的临床获益最大化;从国产替代转为国产首创,将为未来新靶点诊断建立“中国认知与共识”。


结语——向光而行:中国精准医疗的成人礼

“未来十年,肿瘤治疗的竞争不再是单一药物的角逐,而是生态体系的对抗。”某跨国药企中国区负责人的感叹,道出了行业发展的趋势。在新时代,中国创新药研发强势抬头,举世瞩目;而国内诊断公司,能否踏得上这波时代浪潮,在我国的市场沃土上大有作为,全看能否给出强劲的“中国方案”。

从“检测盲盒”到“工业标准”,从“单兵突进”到“生态对抗”,中国伴随诊断的合规化进程,本质上是一场对医疗本质的回归——唯有经得起科学验证、监管审视、市场考验、让患者临床获益最大化的产品,才能托起精准医疗的未来。在这场没有终点的长征中,艾德生物等肿瘤伴随诊断企业的突围,正是中国医药创新从青春期走向成熟的缩影。

客服热线
13986268233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