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者:IVD资讯
发布时间:2024-01-08
点击:157
2023年初时,我曾预测医疗相关赛道的本土并购时代即将开启,于是我转身加入了一家来自产业战投成员组成的投行机构,干起了FA。
回顾这一年,2023依然算是本土并购的孕育阶段,真正的并购开幕,应该是在2024年。并购时代所需要的条件已基本具备,总体而言就是:买家愿意买,卖家愿意卖,各个环节人才储备也陆续在路上。
笔者从业近十年,做过产业战投和BD、也曾参与投资机构的创业组建,干过募投管退全流程,之后从投资人转型FA,勉强算是对各方的理解都有些总结心得。本文就买家心态、卖家心态、中介机构成长、投资经理个人职业转换这四个方向,做逐一分析和提出自己的小建议,欢迎大家一起留言探讨。
(本文主要探讨的是非药板块)
我在买方干的时间最久,从投资到BD都干过,非常熟悉买家心态。
自己研发 (直接抄、挖团队)> 拿总代但不承诺压货>拿总代承诺压货>花点小钱股权投资拿总代/绑定供应商>并购拿产品和市场份额
丹纳赫选的公司“三高特点”:
较高的毛利率、销售管理费用(SG&A)、和资产密集度(Asset lntensity)。较高的毛利率意味着盈利空间,高SG&A意味着优化空间,在丹纳赫利用公司DBS商业系统定量对收购公司改造后,被并购公司融入丹纳赫的渠道和管理体系,可以有效缓解销售压力,往往可以形成营收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双升。
在此就分享一个观点:丹纳赫DBS那套,本土想要COPY没那么容易。
本土并购的难题在于:
清晰的战略定位,成熟的战投团队。目前已经有一批上市公司的战投团队打磨成熟,陆续下场。有的IVD企业2023年才开始组建战投团队(主要是疫情赚到钱了,才开始思考怎么花)。有的企业目前还是其他部门高管代管,或者董事长CEO亲自管,但非专职团队就会遇到精力分配和经验不全导致的学费问题。
运营整合难度很大。收购后打算就单靠空降一两个新领导,是很难的做好整合的。当然也可以不整合,只并表,但本人并不看好并表式收购,如果买家不能给收购的资产赋能,那这个收购就是做给投资人看的(大概率,如误伤请见谅)。而企业想通过并购做大,那么整合运营的团队还需要是“可复制的”,本土企业现阶段也在摸索成长期。
专利保护制度不够。说白了就是本土专利不如美国值钱,国内对侵权保护制度也不够。如果是产品好,运营差的企业寻求收购,那买家会反复思考,到底抄还是并,如果有二类证三类证的注册壁垒,会相对好一点。
尚未形成职业经理人的激励制度。并非国人聪慧不服管,各个都想自己当老板。主要是“钱没给够,还干的不舒服”。解决这个难题,还需要深刻理解人性。
定价难题。卖家心态不到,或者昔日融资估值过高,定价都很难谈妥。
尽管如上种种困扰,为什么我依旧认为到了并购时代?因为不管对于哪种买家,都没什么快钱可赚了(此处应有狗头)。
“干的累啊,是不是卖了呀?拿点钱润了也不错呢”
我有一些自己的拙见,供各位企业主参考。
1)产品高壁垒(但又没高到全球第一第二的),营销能力很弱、短时间融不到资组建销售团队的早中期企业。那么应该积极寻找被并购的机会,和自己的投资人股东谈判收购估值。不要觉得自己的估值应该对标2021年的美国的谁谁谁,毕竟时间点不同了,世界变化很快。当下这批买家内心盘算的账是,抄还是并,买这家还是选那家?买家还在比较和犹豫,如果卖家一设限,可能直接劝退对方,而这个技术可能没过几年,买家通过其他方式就获得了。最终卖家错失套现良机。
2)产品高壁垒(但不是全球第一第二),营销能力还行,账上现金足够支撑组建销售团队的初创企业。如果创始人心劲足,那么可以不着急寻求收购,先去自己拼一拼。如果创始人是觉得现阶段收购估值太低不合适的,那更要去拼一拼。不用太担心错失被收购良机。如果还想融资发展的,那估值就不要太高了,否则这轮投资人会成为未来并购谈判的绊脚石(投资机构内部要的回报收益较高,大部分希望企业能走独立上市的路),企业需要钱则优先考虑银行借款。
3)产品高壁垒(全球第一第二),但市场还没被验证的。可能现阶段融资困难,需要熬一熬,放慢发展速度。现阶段被收购的估值也不会太高,除非遇上伯乐。
以上三种产品高壁垒的企业情况,还请记得产品需要高毛利,可以参考丹纳赫收购标准(可接受收购前的高销售和管理费用,但必须高毛利)。低毛利的高壁垒产品,被收购的路会非常坎坷。
4)产品中低壁垒,本土竞品多,有一定市场份额(前五),但缺少足够的资金继续发展的,独立上市存在困难的,尤其创始人背着回购条款的。2024年应该积极寻求并购机会。不管是现金收购,还是换股收购,都要积极的和有实力的大企业抱团取暖,共度周期低谷。本土竞品多,则意味着越来越卷,逐渐卷到没有利润空间,与其干这么苦的活,还不如争取套现或者抱团取暖。缺乏足够资金发展(比如融资不顺利),利润很低/亏损边缘,那么研发投入必然受限,长期发展来看,企业将会越来越丧失竞争力。(投资机构也可以观察自己的被投企业是否存在这种情况,应该积极劝谏创始人接受并购方案,同时尽快寻找合适买家)
以上的拙见并不足以覆盖全部企业情况,欢迎文末加我微信详细探讨。